开放式创新漫谈:校企合作与双创教育
随着国内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响应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号召,越来越多的国内科技领军企业开始全面进行与高校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高校的优势显而易见,譬如设备完善、数量可观的基础学科实验室、持续进行科研的领军教师和高校学生、不断挖掘和探索的前沿创新技术等等。但是,在大量的实践中人们发现,创新的主流形态不是基于高精尖技术的创新。
作为活跃在高校创新一线多年进行双创教育和双创实践的专家,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的顾问陶锋有很多对于双创教育和实践的心得体会。让我们跟陶锋老师一起来聊聊校企合作与双创教育如何能更好落地和赋能产业。
采访嘉宾:陶锋
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顾问
主持人:武颖锐
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高级分析师
Q:很荣幸邀请到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创新生态研究院的顾问陶锋老师来聊聊校企合作的话题。陶老师曾在清华大学的双创教育平台工作,接触了很多高校创新创业项目,请简单介绍一下目前高校双创的现状吧。
A:好的,2014年我参与到清华x-lab双创教育工作,主要负责项目的培育工作,可以理解为给创业项目进行咨询和辅导,同时包括一些更深入的赋能链接,比如对接VC、对接企业客户资源等等。
近两年,我开始和其它高校接触,同样也是帮助高校辅导项目,并讲授创业创新相关的课程。因此,我能够直观感受到全国各高校目前在双创领域处于什么状态。总体来讲,全国的高校都很重视双创工作,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或创新创业中心之类的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动师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从政府层面来看,自2015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会举办一届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个大赛起到了一种很强的引导性作用。毫不夸张的说,这个大赛现在是几乎所有高校双创教育的指挥棒。
第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宣传海报
我说一个数字,你可能会吓一跳,21年的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各个高校总共报名参赛的项目有130多万!当然,这么多的项目不可能每个都是很优质的,并且很有可能绝大多数都是不太靠谱的。这当然也很正常,毕竟参赛者是学生,不可能按照成熟的创业项目标准来要求他们。而且这个大赛的初衷也不只是为了出创业项目,而是通过项目实践,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多了解社会。
Q:这个模式真的很不错啊,可以培养出更有竞争力、就业力的学生,而且通过双创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实也是企业特别想要的。
A:没错,创新创业教育这件事,不能太狭隘地去理解,绝不只是为了搞出一些创业项目,然后去开公司、拿投资、做上市等等。高校的创新创业和社会上的创新创业,我认为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高校的双创本质是育人,而不是出项目。但是很遗憾,很多高校双创教育导师的认知还停留在成果导向比较强的传统思维中。所以,我认为目前中国高校领域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任重道远的。
Q:那具体做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让高校双创教育的效果最好呢?
A:我认为,首先要设计优质的、引导创新实践的课程。现在虽然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但是质量普遍不高。很多学校的课程内容脱离实际比较远,并且缺乏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多数还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因此,在课程设计方面需要进行创新,以动手实践为主,而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其次,在实践的内容方面,要以创新探索为主。因为创新天然就要面对高度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正确答案在哪里,因此就需要有大量的沟通和思想的碰撞,而且很有可能会产生分歧和争论。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就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对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来说,高校项目本身商业化可行性的高低并不是最重要的。项目只是一个载体,通过一个项目,我们可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对于企业来说,是特别需要的。
Q:结合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多年的企业创新合作洞察,企业更感兴趣的可能还是高校里的高新技术,如果只是做一些创新探索,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吗?
A:纯粹的新技术本身并没有商业价值,请注意我的措辞,我不是说它没有价值,是说它没有商业价值。新技术只有应用到具体的场景中,才能产生商业价值出来。所以需要创造一个机会,让手里拥有技术的人和了解市场需求的人能够进行相互碰撞。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就开设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是一门面向全校研究生的学分课程,用来帮助学生们利用手中的技术来寻找创业机会。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大多是来自清华各个工科院系的研究生。在这个课程中,采用的是PBL (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PBL教学首先会要求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然后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调研,找到问题背后的成因,以及各种影响因素都有哪些,然后尝试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另外,对于企业对高校高新技术的诉求,我想说说我的观点。根据多年的一线工作观察,我发现,基于高精尖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创新的主流形态,绝大多数创新都不是基于高精尖技术,而是基于对潜在需求的深入挖掘,并且通过创新的技术手段结合商业思路来解决,而这种技术往往并非高精尖技术。像我们熟知的国内很成功的创新项目,微信、淘宝、摩拜、拼多多、泡泡玛特,国外的巨头Facebook、苹果等等,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都不是高精尖技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乔布斯在1983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图形化用户界面的个人电脑——Lisa电脑,其技术不可谓不高精尖,但恰恰是这个Lisa电脑,让乔布斯尝到了市场惨败的滋味,更直接导致了其被自己亲手创办的公司所开除。
所以我的建议是: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开放式创新不应该只盯着高精尖技术,而是通过高校的学生资源,发现更多的好问题,产生更多有价值的洞察和创意,发现更多既有思想又有行动力的优秀人才。
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的创新活动
Q:对于校企合作的思路,我非常认可您的建议。您觉得高校和大企业之间在双创人才培养这个事情上可以怎么合作呢?
A:双创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个特别核心的要素,就是基于对某个问题的深入探索,而这个问题,不是自然科学层面的问题,因为那样就属于科研的范畴了。它一定是一个与我们的生活、生产、经济、贸易、文化、社会等等息息相关的问题,同时这个问题越有实用价值、商业价值社会价值越好。问题越有价值,学生学到的东西就越多,学到的东西也就越有价值。
但由于目前我们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太少,所以往往都是让学生们自己去寻找问题,而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经验都是非常少的,他们很难发现足够有价值的好问题。即便是导师能够帮他们定义一些问题,一方面导师常年呆在学校,对社会和市场上的实际情况也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导师的视角也有限,难以给学生提供足够多样的问题。
所以,一种思路是企业以战略合作方式与高校里的老师进行合作,将企业所关心的一些问题拿出来,供学生们来进行探索和研究,并试图去提出一些解决方案,就能够很好地解决刚才提到的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我曾经和北京邮电大学的一位老师合作,在北京邮电大学开设了一个面向全校学生的选修课,课程的主题是围绕实体书店展开,因此与“全民畅读”书店进行了合作。在这个课程中,首先组织学生去书店进行调研,通过观察、访谈、以及收集网上资料,让学生们对实体书店有一些更为直观、具体的了解;然后请书店创始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们对图书行业和实体经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进一步提高对行业和商业的认知水平。
在通过前两轮的实地调研和交流后,开始进行PBL模式教学,即给学生们安排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要求他们去探索实体书店在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方面是否存在创新的可能性。为了开阔学生们的思路和视野,还要求他们去研究更多类似行业的产品和商业模式,以便从中得到灵感。接下来,我们让学生们运用设计思维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并收集目标用户的反馈来进行POC (Proof of concept)。整个课程周期历时一个学期,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深入又高效。
进行中的PBL实地教学
Q:除了这种课程上的合作,您觉得还有哪些合作的形式?
A:合作形式我觉得其实是可以多种多样的。课程的方式肯定是效果最好的,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可以进行深度的辅导,学生的收获也是最大的,企业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相互了解也是最充分的。
如果时间周期短一点的话,可以考虑采用训练营的形式,长则几个月,短则一两周,都是可以进行设计的。再短一点的话,可以设计成一两天的创新马拉松的方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我觉得核心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要围绕一个具体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问题,以团队的方式展开探索,进行调研,提出解决方案,进行测试和验证。
清华大学与金风集团合作举办的“金风杯”创新挑战赛
Q:还有一个实际的问题是通过这种高校双创教育课程或实践产生的解决方案可能离真正落地实施还差的比较远,对于企业来说,投入资源和精力做这个事情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
A:你说的很对,这些在课程中产生出来的所谓的解决方案,一定是不成熟的,而且很可能无法商业化。我们需要用帕累托改进的原则来看待这个事情,也就是说这种探索并没有让现有的东西变得更糟,并且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东西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即便只是一种探索,依然是有长期价值的。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哪怕只是探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这种探索对于企业来说,太奢侈了。
究其原因,用形象一点的比喻,企业是一架非常精密的机器,每个齿轮之间都紧密地咬合着,并且持续高速地运转,很难停下来去做一些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探索,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企业创新的窘境。如果大企业能够和高校建立起这种开放式创新的合作机制,就可以在不占用企业现有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地进行各种各样的创新探索。
因此,我觉得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作为知名的科技加速器,持续不断的帮助大企业去寻找一些相对成熟的创业型公司,并且高效精准的链接给大企业,帮助大企业进行开放式创新这种模式对初创企业和大企业带来的创新加速是非常可观的。
相比之下,高校创新也有自己不可取代的优势。相对于高校来说,创业公司已经是商业化运转的小型机器,不太可能不计后果随意调整发展方向。这就是一种作为组织的困境,组织的成熟度越高,灵活性就越差。这样一看,你就知道高校的优势在哪里了,首先的第一个优势就是高灵活性,理论上来讲,高校的创新没有任何的限制。
第二个优势就是可持续性。因为高校的人才是源源不断的,所以如果企业和高校建立起一种长期的合作机制,是可以持续不断进行创新探索的。甚至,这种探索可以是连续性迭代式的,可以在不断夯实创新探索的基石,并持续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Q:也就是说,高校创新的探索主要不是为了解决大企业眼前的具体问题的?
A:不尽然。确切地说,在双创人才培养这个语境下,高校创新更多的视野在于创新人才赋能。另一种语境下对高校创新可以解决企业眼前的具体问题,而且可以有不同的做法。一种是直接购买高校的科研成果、技术专利;另一种是设立横向课题,由高校的科研团队来进行定制化的开发。这两种模式是非常传统的,也是非常成熟的,这么多年来,企业和高校之间一直都是这样合作的。
我个人认为开放式创新对于企业来说,它的价值绝不只是纯技术层面的。开放式创新最大的价值是提高了大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就是说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这在当今的社会尤其重要。时下很热的一个词叫“VUCA时代”,VUCA是波动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的缩写。关于VUCA时代,网上有很多资料,我就不在这里赘述了。我想说的是,在这样一个VUCA时代,对于大企业来说,其实是非常有危机感的,因为大企业的灵活性有天然的劣势,所以需要通过开放式创新来提高自身的灵活性,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开放式创新的第二个价值,在于发现人才,不仅仅是发现项目。一个企业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能够持续地吸引行业里最优秀的人才加入,在创新这个问题上,也是如此。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恐怕是世界上最难培养的能力之一,具体的原因就是我一开头所讲的那几个能力的培养方法问题。这些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的出来的,是需要时间的。对于大企业来说,应该和那些有着正确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的高校合作。企业和高校各自发挥自己所擅长的东西,共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Q:那这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A:我建议,还是要从培养人才的目的来分析,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众所周知,很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的情况就是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社会上,企业里之后,很难令用人单位满意,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校里缺乏社会实践,同时很多在实践中非常有用的能力,在高校里也得不到锻炼。这些能力包括:动手实践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概念验证的能力、以及领导团队的能力。
01
动手实践的能力
现在的高等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知识讲授为主,特别是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动手实践的内容确实不多。因此,导致的普遍结果就是毕业生是理论上的高手,实践上的矮子,怎么可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呢?
时下国家在大力推动专创融合模式的教学改革,意思就是将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很多老师听了以后都比较懵,但我觉得其实只要在课程中加入让学生动手实践做东西、出作品的环节,其实就已经是专创融合了。再强调一遍,高校的创新创业不是让学生开公司,而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的第一步,我认为是要让学生能拿出自己的作品来。我一直觉得作品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特别重要的。因为还没有工作经验时,你最能证明自己实力的方法,就是展示自己的作品。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的作品的概念,并不是只有艺术作品才叫作品,设计新产品、开发小程序、编写研究报告、策划组织活动、拍摄短视频等等,这些都是作品。我自己也曾经招聘过很多人,我的直观感受就是看简历比较难以打动我,但如果候选人有作品呈现给我,效果会完全不一样。
作品对人的能力的锻炼是综合性的,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把知识进行解构,学生习得的大多是一些彼此孤立的知识孤岛。散点的知识是没有用的,需要用一个东西把知识串起来,串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作品。
Q:目前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还有两个问题经常被诟病,就是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您觉得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吗?
02
发现问题的能力
接着前面的话说,动手实践能力其实是一种非常基本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的前提是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很多人对问题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不习惯或者不愿意去质疑现存的东西,哪怕是他很不认同的事情。多数人最多只是停留在抱怨层面,很少有人本着质疑的精神去重新思考这些事情。在高等教育中我们更多的是强调要让学生们牢牢地掌握那些经典的理论,而不是鼓励学生去研究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或是方法论,也很少鼓励学生去深入探究某些问题背后的一些更本质的东西。
比如,我讲课的时候经常会举一个创新的雨伞的例子,是一种反着开的雨伞,我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下。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发明者发现了一个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但都熟视无睹的痛点问题。
反向设计的雨伞
因此,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的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尤其是专创融合的课程之中。我认为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自己的课堂里给学生安排这样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不断地尝试去探索各种各样的问题,探索的多了,自然就会发现一些有价值的好问题。有好问题,才会有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但是其实最难的正是如何才能发现一个好问题。
03
通过跨界思维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接着上面的话往下说,就是发现了一个问题之后,如何解决问题。这当然也是企业最需要的一种能力,但同时也是高校现有教育模式很难去培养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仍然需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去培养。
Q: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比较成功的经验?
A:我比较了解清华大学的情况,就拿清华来举例子吧。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常年开设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在课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们提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以小组的方式开展工作。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看似很不起眼但其实很重要的问题:同学们到哪里去进行小组讨论呢?清华看上去很大,但想找一个能经常一起开会、讨论问题、协同工作的场所,确实不好找。教室、图书馆、寝室、包括咖啡厅,都不能保证小组讨论的长期稳定开展。于是经管学院便在清华科技园搞了一个专用场地,按照这种创新创业课程的需要进行设计,里面提供讨论室、集中办公区,还有多功能厅,这便是著名的清华x-lab。当然,清华不仅有x-lab这种搞创意创新创业的三创平台,还有iCenter这种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它对于那些想做硬件产品的学生来说帮助很大,因为它有很多的机器设备可供学生使用。
清华大学x-lab三创空间
要特别说明一下,创战系开设的很多创新创业方向的课程是面向清华全校的学生的,有的是面向所有本科生,有的是面向所有研究生,有的甚至是面向全部学生。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可以打破院系之间的壁垒,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进行跨界交流和合作,这个对于创新来说是非常有好处的。
04
科学地进行概念验证的能力
我估计这是一个会被很多人忽视的,但其实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会凭感觉、靠经验。尤其是一些社会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反而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他们会认为自己已经有足够多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保证自己所做出的决策是正确的。这种经验主义思维一旦形成惯性,套用在创新这件事情上,就很容易出问题。因为对于很多创新的事情来说,过去的经验不一定都是对的。
Q:为了避免陷入经验主义,应该怎么做呢?
A:这就需要运用设计思维的指导思想,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概念验证。设计思维是斯坦福大学D.School的创始人大卫·凯利(DavidKelly)提出的一个概念,精髓就是通过制作快速原型的方法去收集目标用户的真实反馈,从而真正理解用户的需求,设计出真正令用户满意的产品。实际上,设计思维的思想并不仅仅只是用在产品设计上,我们做任何带有创新性质的事情,都需要设计思维,否则我们的创新一定是闭门造车式的、自嗨式的创新。
我刚才提到的清华经管的创战系,以及清华x-lab、清华iCenter等等平台都开设有设计思维方面的课程,并且设计思维本身作为一种指导思想,也可以应用到许多其它课程的设计之中去。我们曾经和Facebook合作,在清华x-lab开了一门叫做《硅谷洞察》的课程,我是这个课程的总教练,也是中文课程内容的总设计师,这个课程就是以设计思维为指导思想。据我所知,很多高校也都开设了设计思维课程,很多老师也都在学习设计思维的方法论,这对于培养人才来说特别有价值。
05
领导团队整合资源的能力
创新创业类的课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常会让学生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工作、完成任务。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当然,用意是很明显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另外一个用意,就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而这两种能力的培养,靠讲课、靠传授知识是没用的,必须要通过做事才行。
Q:我觉得大家很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高校里的学生再优秀,毕竟没有什么社会经验,而且也还没有真正加入到企业之中,在这么早的阶段做人才培养,值得吗?
A:首先,既然叫开放式创新,当然就不是在企业内部培养,而是在外部培养。并且,即使是学生毕业了,也不一定非要进这个企业工作。按照开放式创新的逻辑,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可以在大企业外部做自己的创新项目,然后和大企业来进行合作,这才是最能够兼顾大企业资源优势和开放式创新灵活优势的方式。说的夸张一点,对于那些真正的创新型人才,最好不要加入到大企业里工作,因为大企业僵化的机制并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发展。只要这些创新型人才能够与大企业进行合作就可以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像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这样的机构的价值就更加的突出了。因为学生会毕业,但是人才的成长不会因此而停止。而在Plug and Play China璞跃中国创新生态的平台上,可以持续地陪伴和赋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过程,把创新人才和大企业之间的这种合作关系通过这个平台延续下去,从而变得更加稳固。这对于大企业和创新型人才来说,都是好事。
关于大企业和高校基于开放式创新模式进行合作的核心原则:
以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
要有长远眼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更多培养市场能力而不是技术能力
企业要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加入璞跃中国
科技创新生态
添加微信小助手 pnp_china
加入创新者社群
及时掌握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关于 Plug and Play China 璞跃中国
2006年成立于硅谷的Plug and Play是一个全球知名的创新生态平台,曾先后成功早期投资孵化了Google、PayPal、Dropbox 等多家互联网行业科技巨头公司,业务涵盖:早期投资、企业创新服务、创新生态空间运营等。经过10余年的发展和超过20年的长期积累,目前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30多个创新生态空间和区域办公室;累计投资超过1500家初创企,为超过17000家初创企业进行孵化加速,为超过500家全球领先大企业提供联合创新服务,年平均举行初创企业和大企业间的对接交流活动1000 余场。
2015年,随着Plug and Play的全球业务发展,在中国双创浪潮下,Plug and Play 进入中国,2016年“璞跃中国(Plug and Play China)”成立。
Plug and Play China 璞跃中国立足北京——中国总部,布局上海、深圳两大区域创新中心,联动南京、武汉、无锡等城市创新合作伙伴开展中国创新业务。
Plug and Play China 璞跃中国开设企业创新服务、城市创新服务、投资、创新空间四大业务板块,构建了中国领军的线上线下创新平台,并为之配套构建了包括大企业、初创公司、城市伙伴、风险投资机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导师等多维度的创新生态伙伴体系。
迄今Plug and Play China 璞跃中国已服务近100家行业领军企业,累计孵化加速4000余家创业公司,并投资了包括ApplyBoard、AutoX、非夕科技、纵行科技、银基安全、大界机器人、海飞科、Authing、优时科技等超过150家科技创新企业。
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 www.pnpchina.com